陈坤:只是一个同行者

  陈坤坐在开放的工作间的一个普通的电脑椅上,他的旁边是“行走的力量”纪录片的导演。有人在接电话,有人在走动。周围杂乱摆放的办公物品和所有的忙碌显示出这是一家普普通通的公司。面对一个苹果电脑,他和导演两人像身处无物之境般地观看着纪录片刚刚修剪出来的样子。

  纪录片的节奏,是不徐不疾,慢慢进入的。这仿佛也是陈坤对待人的态度。直到和导演探讨完纪录片微调的可能性,陈坤才和我的目光直接接触。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跟着他来到了办公桌前,甚至差点加入纪录片的讨论。他有一种气场,将你迅速拉入他的逻辑方式和做事方式。

  “行走的力量”纪录片之后,陈坤还在准备另一个纪录片。继2012年的西宁城市行走后,准备进行拉萨市的千人城市行走。《行走》系列书的003也即将出版。这张利落的会议桌上还摆放着一组新版民国教材,陈坤后来告诉我,工作室也在准备做工具书。事情很多,头绪繁杂。

  陈坤是一个贫穷的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出生在重庆的江北。那个地方我曾经去过,典型的城市边缘区,现在已经变成高尚的旅游和酒吧区。30多年前,作为一个不合群的、敏感自卑的孩子,陈坤在那里长大。

  他几乎不怎么说话。他受尽欺负。他总是和自己交谈,和自己玩耍。这一点,在他成为一个耀眼的明星之后其实也没什么改变。

  陈坤说起小时候的一幕:躺在一棵大树下,让午后的阳光透过叶子照耀在自己的身上。“ 那是最愉悦的时刻。没有梦想。我只是存在着。”

  而不断诉求功利性梦想的当下社会,不断追逐,“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也许,这就是2011年,35岁的陈坤开始做“行走的力量”的出发点。

  “我想找到欣喜的出发点。不要输在了起跑线上——那不是孩提时刻,也不指物质层面,而是心理,回到原本,从零开始。”

  在凭借《画皮》成为票房灵药后,陈坤反而越来越不在意赚钱这件事了。2011年的《画皮2》票房逾7亿,他却将更多的经历投入了“行走的力量”。这年8月,第一届“行走的力量”正式启程,陈坤与10名北京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了为期11 天的西藏行走;第二年,“观·心 青海”的志愿者扩大为20 名;2013年8月,第三届“行·静 喜马拉雅”,陈坤带队,110人进行了为期9天、全长110 公里的喜马拉雅嘎玛沟之行,最高处海拔5400米。

  3年,陈坤们一直在前行,“但我们做的,一直是往后退的最终设想。”

  陈坤的朋友说过,你做了一件傻事,你应该继续成名挣钱。更成功的时候再去做一件更伟大的事情,这样你会独行特立得更加牛逼一些。例如比尔. 盖茨和巴菲特。

  “但因为这个方法,误打误撞我感受到了很多。我有很多的欲望和野心、贪婪。这没有错。对于年轻的陈坤来讲,所有这些事必然经历的。如果没有那个时候的懵懂、狂妄、野心和贪婪,就不可能挤压出逃离的陈坤。陈坤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贪婪、欲望、焦躁和不愉快?在行走中,我在思考着这些。”

  “你活在城市里,不要以为自己没有行走。在时间的轴承上,你哪怕是坐着,也是在行走。你以为你坐在那里就不会老了吗?以为没有用脚走路,你的心就没有在走?行走,我只是想唤醒大家原本的能力:不要被野心、妄念拉着走,而是主动去行走,带着愉悦的心。我是你们的同行者,一直以来。”

  说这话的陈坤,表情和面容终于渐渐松弛,像个禅定者。

    剖析

  在纪录片最后的讨论里,陈坤细细地讲述,落实字幕,出品方、制片人、导演、音乐、剪接。感谢所有志愿者。

  陈坤不是一个做事非常有条理的人,但他对主次分得很清晰,艺术判断和感知也超乎寻常地敏锐。也许这是陈坤之所以能从十几亿人脱颖而出的原因——毕竟男神年年有推陈出新,占据风头的却永远是那几个。

  陈坤常自称是一个没知识没上过学的人,但智慧并非全都来自书本。他所渴求的知识,在他自己身上,就是不断地反观自己而学来的。这一点来说,他一直是个求学者。

  “我不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所以我需要用最笨的方式,把自己拉回原点。”

  纪录片最后的镜头,定格在2013年夏天110个人走过的西藏山谷里,一片心形绿地格外耀眼。陈坤唱诵着的《心经》是唯一的背景音。

  “这就很简单了。没有任何地方再需要修改。”陈坤毫不吝啬夸奖别人。

  他同样毫不吝啬剖析自己。自传里,陈坤说,他想躺在手术台上,剖胸挖肺,给你们看。在3本的《行走》系列书中,他和慕容雪村、韩寒、贝志城等人深度交谈,让周云蓬、朱哲琴、刘瑜、李玉等人分享他们的心路,这种事,以前没人做过。

  在行走的过程中,陈坤也发现着自己的弱点。前几天,他重新看了一本书,关于勇士,“真正的勇士,是坦然接受自己,并不畏惧自己的人。《心经》里讲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他和我谈了一个下午的形而上的话题,直到天色将晚,夜灯初上。我从未见过这样的人,初次见面就将自己的恐惧、痛苦、贪婪和欲望剖析个一干二净。

  后来,陈坤才告诉我,“我们原本就具有所有的劣根性。但接受拥有劣根性的自己时,就拥有了超越这个劣根性的原本的自己的可能,有了转化为优点的觉悟。与其花那么多时间给你解释我不自私,为什么不花点儿时间接受并改正它?确实,我自私,贪婪,自卑,善良,骄傲——我看到了真正的自己。”

  有人打开了会议桌前的射灯。陈坤的眼睛从黑暗中清晰起来,闪闪发亮。

    旁观

  “‘行走的力量’已经做了3年,我才是最大的受益者。”陈坤说。

  所有用自己名字称呼自己的人,都有表演性。所有转换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来描述自己的人,也是敏感的、镜头前的。演员、演说家、商人和政客,我在很多人身上发现同样的特质。陈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50分钟的交谈,他在不同的角色之间换来换去,意识清醒。

  在他面前时,旁观者很容易被他幅度很大的动作、手势,激昂的语调和突如其来的表情打败。

  但是,陈坤更像一个自恋狂、自省者和旁观者的集合体。

  他激烈地反对我对于他性格“因为悲观而走向了乐观”的判断,几分钟后又和缓地试图安慰我,我这不是否定你,我在解释我自己。

  在做《快乐男声》评委,陈坤和谢霆锋传出不合,和赵薇团队因为《致青春》的宣传理念不同而闹掰又和好,微信平台说陈坤日进700万,做网易代言人,从游戏平台赚钱,这是我们普通观众所看到的明星陈坤。

  但这是一个既得利益被放大之后,负面新闻也随时会被放大的游戏规则:你有权被我们看热闹。你有权保持沉默,也有权诉尽委屈。没关系,我们马上就去看另一则社会新闻,你也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该做的事,2013年,在陈坤这里,除了“行走的力量”,还有,继续做演员——即使这一部分现在已经被弱化到几乎消失。

  这3年,陈坤在演戏方面开始不同的尝试。比如最近他将要去演比厉鬼更厉的钟馗,之前在徐克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里演怪手神医,更之前,去拍姜文《让子弹飞》却演一个小小的配角胡万。最近的《过界》中,他为演刘嘉玲的司机阿辉,增胖很多,还需要抽很多烟。“以前我是相对浮夸的。还是不接地气。这个现实中的角色,给了我很多助力。我接触到了生活层面,汲取很多能量。”

  陈坤曾说,他想做一个伟大的演员。现在他发现,做伟大的演员和做伟大的生活家,其实是并行不悖的。

  “我的创作生命很有限。以前满足于大卡司,大导演,好剧本或者钱多。现在我想,生活中我还是睡一张床。哪怕我是一个那么虚荣的演员,我的存款也花不了那么多。我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角色也是一样。”

  没演过的,去演;没试过的,去学;没毁过的,毁毁试试看。“以前一个角色,有把握才去演。但我们的生命都只在做很安全的投资,有什么意义?那缺乏激情。在一个假设的保险买好,什么都做好的‘安全环境’中,也许一碗水就把你淹死。那我就不要做这个保险。”

  我无法不去看陈坤的脸,在他安静下来之后,他的五官线条有如雕塑,眉毛很浓,面部依旧光洁。笑起来嘴角有上扬的漂亮的弧度。对于一个37岁的男人来说,陈坤是充满魅力的。

  “我喜欢化妆,很自恋,但没办法,我也要有卸妆的时候。”他对我说。他对我解释了为什么愿意对大家敞开心扉。“我不是为了你们而卸妆的。”

  “我现在做的事,都是我想做的。如果想做的和你们一样,我跟着你们做,如果想做的和你们不一样,对不起,我做自己的。我又不是你们家的狗。”很快,他就把话又说了回来,“但我也想做大家的狗,比如导盲犬。我也想像尸体一样放在你们的面前,不仅仅和你分享我外表的漂亮,我的炫目,我的荣华富贵和我的风光,我也分享我的痛苦,我的二逼,我做了这么多年特别傻的事,你们千万不要做这件事啊!为什么我不能做这样的牺牲?”

  陈坤说,每个人都是满足了物质需求的时候再满足精神需求的。

  但他也算个特例,在18岁吃不饱饭付不起房租的时候,就找到了一种心灵信仰。“带着喜悦的心态面对没饭吃,和带着埋怨的心态面对没饭吃,你所面对的未来是不一样的。”

  “过去那个娘了吧唧、自闭症、不爱说话的陈坤去哪儿了?”他准备自问自答。我想起他抑郁症的阶段,于是转向了这个话题。他挥挥手,“抑郁症没有那么严肃了,不要谈这个。”

  “我是个怪胎吗?我很正常。怪胎、很帅、很二,我都认为是褒义词。我在享受老百姓给我的一切。那我怎么回馈?我喜欢真实。我错了吗?我就是个二逼。我不是为了证明给大家看,才接受我二的事。除了职业比较风光之外,我观察到的自己就是很二。你的痛苦,你的自私,你的小心眼我也有,为什么我要在银幕上演成另外一个样子?”

  在这世上,有一个陈坤,是自己的观察者。像一个小白鼠一样,拿自己做试验品。“我喜欢观察自己。我在观察陈坤,也在观察陈坤经历的事情。既然花那么多时间和别人玩,为什么不跟自己玩?

  在这世上,还有一个陈坤,是大家的同行者。“陈坤永远在和所有人一起发现,一起面对。”一起走过人生的每个阶段。欢喜哀愁,智慧慈悲。这满足了小白鼠的虚荣心,同样的。

  “现实层面上说,陈坤依然是个很有虚荣心的人。”他正面对我说。好像“陈坤”是另外一个人似的。不管怎样,陈坤是成功的。或者是失败的。呈现在镜头前,呈现在文字中。给我们看,任人评说。

  (2014年《GQ》封面刊

  摄影:梅远贵;创意总监:Vicson Guevara;时装总监:Dan Cui

  编辑:林晶晶 采访、撰文: three)